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1911/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73天 01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406萬的閱讀量:
這句話是俞敏洪說的,提問者在表示驚訝的同時,似乎不大認同,語氣有些諷刺。 一開始我也這么想,畢竟不論男女,哪有人不愛錢?但答主@瘋丫頭的回答,顛覆了我的想法。 答主說,自己的父親,在50多歲的高齡選擇離婚,錢和房產都在母親手里,算是標準的凈身出戶。 但即便如此,父親也一點沒覺得心灰意冷,反而活得比之前還要快活。每天容光煥發,早起散步爬山,天天步數過萬,過得比年輕人來勁得多。
這是父親的原話。 很多人好奇,這得是在婚姻里受了怎樣的委屈,才會在離婚后有這樣如釋重負的感受。 答主也很爽快,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直接在帖子里把之前自己寫的一篇關于父母奇葩行為的鏈接貼了上來,細數了母親的種種不是。 比如,小時候,母親只要心情不佳,就會無緣無故對答主開罵:
比如,一言不合就撒潑:
再比如,把家里的丑事鬧得人盡皆知:
…… 02 看到這里,大家終于理解了答主的父親。 評論幾乎一邊倒地譴責答主母親,也有人直接表示“不要結婚”。 但一段婚姻走向終結,真的只是其中一人單獨錯了一百分嗎?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糟糕的婚姻里,一定藏著一個糟糕的自己。 答主的母親,糟糕得比較明顯,但答主的父親,也并非沒有瑕疵。 就像答主后面說的,在對待婆媳矛盾這件事,父親永遠扮演的都是墻頭草的角色,這才一次次把矛盾引向高潮。 答主表示,自己的父母當年也是通過自由戀愛結的婚,兩人曾經也有真的愛情在。 并且,自己的母親并非在戀愛或者結婚之初就是如此,多半是在復雜的婚姻關系中,在大小的家庭瑣事中因為好強、鉆牛角尖、不懂換位思考、不信任和沒有安全感,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局面。 這位知乎答主的母親,讓我想起了《親愛的小孩》里的方一諾。 任素汐飾演的方一諾,也是一個歇斯底里,偏執好強,負能量噴得人腦仁兒疼的人。 記得劇中有一幕,方一諾的丈夫肖路體諒她的辛苦,特意去買了鯽魚想為她燉湯,卻錯買了鯰魚。 看著肖路買回來的魚,方一諾瞬間炸毛,病痛斥道:那鯽魚下奶,鯰魚下奶嗎?你以后別買了,這些事別管了!干不明白非要搶著干! 還有一幕,孩子禾禾摔倒了,夫妻倆帶她去醫院拍片,看看有沒有摔傷腦袋。從醫院回家時,肖路給他開了副駕的門。 方一諾看到后,又開始急眼,沒好氣地說:“我抱著孩子能坐在前邊嗎?” 或許在大家眼里,方一諾是一個不講道理又強勢的潑婦。 但人們幾乎忘記了,當媽媽前,她羊水都破了,仍然會貼心地讓丈夫先回家工作,自己一個人能撐得住。 仔細看劇會發現,肖路作為丈夫,其實在家庭中是缺位的。 如果他知道,妻子的歇斯底里,或許是產后激素不穩定導致的,就不會借著工作逃避育兒的責任,寧愿睡在車里,也不愿回家哄一哄孩子,更別提安撫身心俱疲的妻子。 婚姻生活,向來容不得細看。 只有彼此包容,認真經營,不斷挖掘其中的美好,才能從模糊疼痛的瞬間收獲幸福。 03 知乎答主的父母、《親愛的小孩》里的方一諾和肖路,他離婚的原因,似乎都可以概括為“三觀不合”。 人們總說,不要和三觀不合的人在一起。 但實際上,兩個足夠相愛的人,多半都會三觀不合。 心理咨詢師羅近月說:
三觀不合,并非是一種選擇的失誤,而是當婚姻想要走向更親密時,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過程。 想要通過這道考驗,走向相互理解的親密時刻,關鍵不在于是否把對方改造成功,或是對方是否理解你、認可你,而在于: 當對方不認可你、不理解你的時候,你能不能通過自我成長去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從而有機會去活出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看過一個故事,妻子和丈夫剛結婚的時候,互相看不慣對方的消費觀。 妻子平時花錢大方,認為“錢是花出來的”,而丈夫卻認為“錢是省出來的”,能少花一分錢就絕對不會多花一分錢。 為此,兩人經常發生爭執,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 最后,妻子決定,兩人AA制,互不干涉,并把爭執的時間用在了自我提升上。 短短兩年時間,她不僅工作能力變強,還學會了理財投資。在這個過程中,她也認識到了自己以前一些錯誤的消費觀。 而她的丈夫,也在看到她的成長與改變后,學會了自我反省,懂得了凡是先從自身找原因。 后來,夫妻倆的感情反而比婚前更甜蜜,消費觀也達成了共識。 一個人走向幸福的第一步,一定是自己的努力和行動。 如果愿意開啟人生的二次成長,通過這個考驗,你會發現,沒有一段關系會比你現在的關系更適合你。 因此,當別人都在告訴你不滿意就換換換時,希望你能保持清醒,并且明白: 如果你在婚姻里愿意選擇自我成長,勇敢面對那些逃不掉的挑戰,你會更容易幸福!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標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1個概念, 每天花10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