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風君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 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 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這一天之后,太陽就會從北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陽氣逐漸減弱。 所以,古人稱之為夏至。 天至中和 古人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夏至之前,太陽高度角直線攀升,像是一條孤高向上的龍。 但是亢龍有悔。 龍不可能無限攀升,陽氣也不可能無限升高。 凡事都有一個度。 《中庸》里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是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沒有過度也沒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達到中與和的境界,萬物就可以和諧共生了。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再黑暗的夜里,也會透出光亮,再明亮的白晝,也會有夜幕降下。 得意的時候,戒驕戒躁,警惕突然到來的逆境。 失意的時候,不必喪氣,準備迎接人生的光亮。 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世界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得意莫囂張,失意莫沮喪。 地至平和 人法地,地法天。 天時發生變化,物候自然也隨之響應,發生改變。 不再一味呈現盛陽之態,趨于平和。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古人認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屬于陽,夏至之后,陽氣不再攀升,陰氣開始顯現,所以象征著“陽”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這便是“鹿角解”。 夏至之后,蟬鳴的聲音開始增加,蟬感受到陰氣顯現,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抓緊鳴叫求偶,來為自己繁衍后代。 背陰的濕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這便是“半夏生”。 少則補,過則缺,這才是陰陽輪轉的道理。 無論如何變動,陰陽始終保持了一份動態平衡。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嚴寒會過去,酷暑也不會一直持續。 這樣的自然法則,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明白了什么是循環往復,什么是生生不息。 《尚書》里講,滿招損,謙受益。 凡是不走極端,盡量保持平和。 一旦走向一個極端,就容易遭受禍患,所以“月未全滿,花半開”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人至清和 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夏至之后,就是三伏。 隨著太陽能量的持續注入,地面溫度依然會持續攀升。 人們會迎來最難熬的三伏天。 炎熱首先影響的是人的食欲。 很多人會在夏季濕熱的情況下,胃口欠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苦夏。 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 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切勿吃過辣、過油膩的食物。 適當補充瘦肉蛋白,水果維生素。 少吃冰激凌等冷飲,防止寒氣入侵。 除了身體之外,炎熱還會影響人的精神。 人會變得比往常更暴躁,更煩亂。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于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聽聽音樂、散散步,讀讀書,都是很好的法門。 儒風君說: 夏至之后,三伏就要到來。 漫漫長夏,心清雜念,身清暑熱,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