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開播,想必大家這幾天都在被趙盼兒和顧千帆的「東京愛情故事」刷屏吧。 客觀來說,這部劇的服化道不敷衍、不夸張,很多細節都在努力還原。因為女主趙盼兒開的是茶坊,所以劇中對宋人茶事也著墨不少。 關于宋人雅趣,我們之前就寫過插花、焚香,今天,便從女主的茶坊開始,再聊聊宋朝的「茶藝」。 ![]() 從去年開始,《夢華錄》定檔的消息就已經在預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如今終于上線,更是常駐熱搜榜。 男女主之間的愛情推拉,看得吃瓜群眾們焦心,不過,好在劇中的美景美食,還可以稍許撫慰一下。 故事設定在北宋。 劉亦菲飾演的趙盼兒,與好姐妹宋引章、孫三娘,因為生活變故,攜手前往東京,開啟北漂生活。 在歷經各種挫折之后,終將小小茶坊經營成東京最大酒樓。 大女主奮斗劇情其實已經不新鮮,但不妨礙我等顏狗,被劇里的美人、美景吸引。 開篇趙盼兒劃著船, 從臉到身段再到氣韻, 的確優雅從容、云淡風輕。 沿途的「錢塘」景色, 小橋流水,垂柳依依, 頗有水鄉風情,幀幀美如畫。 茶坊臨水而建, 內里擺設雅致, 插花盆景細節滿滿。 既然是茶坊老板娘, 自然得秀一秀茶藝。 以及只出現了幾秒的茶百戲, 真實存在的龍鳳茶、青鳳髓, 都是宋朝人飲茶日常。 當然,要說百分百還原歷史,那也是不可能的,部分布景和手法也有一些現代痕跡。 那么真實的宋朝人,究竟是怎么喝茶的呢? /點茶/ 和插花、焚香等生活追求一樣,飲茶對宋人來說也是日常生活必需。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街心市井,至夜猶盛。」 打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亦可看到,沿河茶肆眾多,屋檐下、店門前都設有茶桌,喝茶者悠然享受下午茶時光。 對宋人來說,晨起可飲茶,正午可飲茶,晚間可飲茶;花前可飲茶,月下可飲茶,賞雪亦可飲茶。 也難怪有人說,「中國人的血液中,大抵都流淌著兩滴水,一滴是墨水,一滴便是茶水。」 當然,宋人在喝茶方面如此熱衷,也和當時的執政者宋徽宗脫不了干系。 一本《大觀茶論》,二十篇文章,寥寥幾百字,將北宋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品鑒、配套器具以及斗茶風尚等講了個清楚明白,甚至還曾在宮宴上親自下場示范。 《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 有這樣推崇茶道甚至茶藝還很不錯的領導,也難怪喝茶在宋代蔚然成風。 宋人飲茶基本是兩種,一為煎茶,一為點茶。不過,煎茶不是宋人始創,唐時已有。 唐人煎茶,習慣邊煮邊加入姜、棗、茱萸等佐料調味。 而宋人煎茶,更多強調茶的原味,力圖找到一種清淡、虛無的境界。 至于「點茶」,是宋人在煎茶基礎上獨創的飲茶法。 取新鮮采摘的茶葉制成「茶餅」,用茶焙籠封存。喝茶時取出,用茶槌搗成小塊,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篩成均勻粉末。 圖:B站@茶誦君 用茶釜將凈水燒開,舀一勺茶末,注入少量開水,調成濃稠的膏狀。一邊沖入開水,一邊用茶筧擊拂,使水與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 動圖來自:B站@茶誦君 如此重復多次,一杯清香的熱茶才算點好。 而且,真要將茶湯擊起滿碗雪花,美如星光,并不容易,既考驗點茶技巧,又考驗茶人的用心。 動圖來自:B站@茶誦君 比起煎茶,「點茶法」更加精巧復雜。 但盡管復雜,在當時卻更為主流,擁躉也多,皇室貴族、文人士大夫都是忠實粉絲。 這也是為什么,趙盼兒初到東京看到那里的茶館還在用煎茶法時,很是嫌棄。 △劇集截圖:茶坊依舊在用煎茶法 /斗茶/ 除了愛喝茶,宋人還愛斗茶。「斗茶會」幾乎是佳節假日、聚會休閑的必備節目之一。 所謂斗茶,就是自己在家喝喝還不夠,還得聚眾比一比,誰家的茶葉品質好,誰的點茶技術強。 而對于點茶的優劣,嚴謹的宋人也自有一套評定標準。 比如湯色(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其次分別為青白、灰白和黃白色。 而湯花(湯面泛起的茶沫)的色澤,以鮮白為上。 圖:小紅書@CHEN LING 陳 其次是湯花泛起后,「水痕」晚露而不散者為上。而這一點大概是最能體現技術的了。 不僅茶末要磨得夠細勻,點湯、擊拂也要恰到好處,如此湯花才能綿密細膩,緊咬杯邊,久聚不散,稱為「咬盞」。 動圖來自:B站@觀合道人 反之,任何一步不到位,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就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是以「水痕」晚露為勝,早露則敗。 芍藥想著,若是要求湯花不能散,那得是用茶打出我們現在常喝的奶蓋這樣的綿密程度,才算是優質了吧。 ![]() ![]() 圖:小紅書@璞素茶事 當然,茶味也很重要。比如最有名的蔡蘇斗茶,蘇才翁就勝在茶味。 據說,在最后一回,蘇才翁靈感迸發,將用來斗茶的泉水先用翠竹浸瀝,最后得到的茶中便多了一絲竹香,才稍勝一籌。 在預告里也可以看到,接下來,趙盼兒也會因為生意場上的紛爭,與茶湯巷的老板斗茶。 當然,最后誰勝誰負,用腳趾頭也能猜到了。 不過,斗茶也非宋朝始創,唐代已有之。只是到了宋代更加普及,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娛樂活動。 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文人墨客,抑或是普通老百姓,都熱衷于斗茶。 其中文人斗茶最是風趣。先選個庭院,或尋一片竹林,然后約上幾個人,帶上茶具一起出發。 到地方了,也不急著燒湯點茶,而是先分享私藏的奇茗,逐一品評,風雅一番再正式開始斗茶。 相比之下,民間斗茶就更隨性。 熙攘街市也好,自家門前也好,只要有興致,便可就地「開湯斗茶」。 當然也有專門的斗茶館,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茶客聚一起,那就是一群人的狂歡。 /茶百戲/ 劇中開頭短暫出現的茶百戲,大概是茶道藝術里最為絕妙的,類似于如今的咖啡拉花。 他們以茶為墨,在茶湯里畫畫,又稱「分茶」「水丹青」。 圖:B站視頻|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現場演示 「分茶高手」只需通過茶與水,外加一個小勺,就能畫出纖巧湯紋,描出巍峨群山或三兩桃花。 圖:B站視頻|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現場演示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因為宋徽宗的推崇,茶百戲被發展到了極致。 許多文人如陸游、李清照、蘇軾也都喜愛茶百戲,還為其留下了許多詩文。 陸游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一句,就是描述分茶的情景。 圖:微博@茶百戲傳承人 在那時,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都會玩茶百戲,且各有招數。 所以,說「咖啡拉花都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也有點道理。 畢竟如今這類在飲品上作畫的技巧,宋代的文人雅客們可不就是已經玩過了嗎? 遺憾的是,茶湯里的畫,很快便會消散。 正如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可是,這樣的曇花一現,又何嘗不是「茶百戲」最大的樂趣所在呢? 圖:微博@茶百戲傳承人 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的確,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了。 點茶、斗茶、分茶,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畫里,描進茶里,給平凡的日常,注入雅趣,這就是宋人的品味。 可惜,宋代以后,點茶日漸式微,茶百戲近乎失傳。 好在,如今,依舊還有不少人在堅持還原這一茶道藝術。比如《夢華錄》劇組就請到了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 芍藥最近關注的博主泡影(韓喆明),也在各平臺分享自己點茶、分茶的視頻。 圖:小紅書@泡影 當然,這樣的風雅,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樂于享受。 在劇里,也有走南闖北的商人,根本來不及等待一杯要從研磨茶粉開始做起的茶。 匆忙如他們,只需一杯散茶,開水泡開即可。 但是,如果能和近旁書院里的文人一樣,花上幾百文,慢慢等一杯點茶,聽一曲琵琶,賞一幅掛畫。 這時候,喝得就不僅僅是一杯茶而已。 正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開篇寫的那樣,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茶是有靈性的,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提升人們的品位,滌蕩人們的心靈,但也需要我們耐心去品。 插花、點茶、焚香、掛畫, 這樣的生活美學, 于宋人是日常,于我們或許就是奢侈了。 但不管是日常還是奢侈, 不管你是喝一杯點茶還是散茶, 生活最重要的是不將就。 這不僅是宋人的品味, 也是我們生活最深處的信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