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寶 以下所有圖片均源自《鏡子》截圖 3個輟學孩子發出了這聲吶喊,在他們的家庭里,親子關系沖突不斷。孩子變成了網癮少年,從厭學到退學,從早戀到打架斗毆,家庭因為他們而陷入困境。父母無奈之下將他們送去一個特殊的地方接受“改造”。 他夜不歸宿,只因向往自由
 家明16歲了,中考之后,他幾乎天天泡在網吧,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高一開學后,他就沒再去過學校,厭學+網癮大,在他爸爸看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父親認為,網上關于背包客的信息都過于浪漫、美好,這些假象沖昏了他的頭腦。他沒有和兒子商量,也容不得兒子拒絕,直接給一個特殊機構打了電話。那里被稱為“營地”,由中央電視臺出面,請來一些心理專家,專門幫家庭解決親子矛盾,“改造”有問題的人。當營地派人來接他們一家時,家明開始變得憤怒,拼命掙脫著所有人的束縛: “放開我,放開我!你知不知道控制我會有什么結果?到時候去醫院了你們就好過了。”他指著自己身上的傷疤,面前柜子上的碎玻璃,力圖證明自己的話不是在開玩笑。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籠子里的野獸,拼命想要為自己爭取一絲自由。營地的人開始了解他們家庭紛爭的根由,逐漸揭開了家明與父母這份“不共戴天之仇”的真相。但是靠著讀書,他成功改寫了自己的命運,從農村來到城市,在一家不錯的企業坐上了高管的位置。有感及親,父親自然視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物為洪水猛獸。他不允許兒子不好好學習,更不允許兒子脫離為他規劃好的人生軌跡。 初中那年,他們答應了兒子去旅行,但最終還是找了一些借口推掉了,更拒絕了兒子與其他朋友旅行的申請。面對兒子背包客的夢想,他嗤之以鼻,告訴兒子那些都是白扯、白日夢。兒子說想做一個自由的人,他第一個反應就是:“那怎么行呢?” 但自由已經是家明僅剩的思想了:“我沒有自己的想法,買什么,全都是他們給買,買衣服、買褲子這些全都是他們給我買好了。”家明從未覺得自己的想法一定可行,但父母也從未相信過他能按自己的想法好好活出自己。越是不信任,父母對家明的控制就越緊,家明也就越向往自由,因此他才越是叛逆。 但比起張釗來,沉迷游戲的家明只能算是小case,因為張釗做了讓父母更不能容忍的事情——早戀。 他早戀輟學,只因渴望溝通
 張釗已經把學校的三條“高壓線”全都碰遍了——打架、玩手機、交女朋友。他把女朋友帶回家里,讓父母搬出去住,他要和女朋友同居。越是被干涉,張釗的反應就越強烈,甚至以死來威脅父母。 但他換來的只是父親輕蔑地一笑:“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 父親深信自己對兒子的了解,他認為這只是兒子抓住了他們的弱點,并以此來要挾父母就范。他恨,但他更恨兒子的女友,如果不是那個女孩,自己兒子也不會變成現在這般模樣。在他的描述中,兒子以前學習、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挺好的,但自從開始早戀,他們與兒子的關系就被拉開了。母親也說:“這孩子心眼多,封閉自己,什么事都不說。”可在張釗看來,他不是不想說,而是父母根本就不愿意聽。但換來的只是媽媽冷淡的一句回應:“那么多人怎么就你壓抑,其他人沒事?”他渴望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與感受,但每次溝通,結果均已慘淡收場。慢慢地,他不再對和父母傾訴抱有任何期望,在他內心最苦悶的時候,那個女孩出現了,她愿意聽他說話。 你們不是不愿意聽我說嗎?好,那以后我再也不和你們說任何事情。你們不是不相信我敢做出格的事情嗎?好,那我就把那些事情做個遍。當營地來的心理專家說出了張釗的困境與心聲時,父親居然還在認為兒子沒說實話。張釗和家明一樣,長期不受父母信任,但張釗的內心更加無助,他的心靈找不到任何慰藉。他說:“我已經放棄了對爸媽改變的希望,如果還要放棄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沒有了。”
 絕望之下張釗或許真的會去跳樓,但我想他絕不會動手傷害自己的父母,因為他的心中還有愛。
 澤清是三個主人公里歲數最小的一個,也是輟學最早的一個(初二輟學2個月),更是行為最令人發指的一個。但他也是最自愿去營地的孩子,因為他知道,那里還有一個家長課堂。 他說,家長課堂實際上比針對孩子的訓練更重要,其實要待81天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澤清曾沉迷于在網絡上下軍旗,母親若是敢在他下棋時送飯、送水打擾他,他便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他罵過母親“賤”,拽過母親的頭發瘋狂毆打她,最嚴重的時候,他還動過刀子。 這種孩子還有改造的必要嗎?而且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他還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外公外婆是湖北大學退休教授,母親是醫務工作者,父親也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因此澤清也是一個早慧的孩子,他知道可以要求節目組給自己打碼。他的雙商無疑要比上面二位高,但他內心的壓抑與敏感程度也遠超他們。 母親情緒暴躁,經常有暴力行為,說出一些刺耳的辱罵之詞。父親和她溝通不了的時候,兩人便會大打出手,面對這些冷暴力與暴力,只讓澤清明白了一件事——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式。 這孩子顯然聽過那句“能力越強的人往往脾氣越大”的鬼話,且深以為然。比起暴力,他更追求成就感,這一方面也是因為他那個優秀的家庭。家庭成員在工作中的優秀,會讓孩子想成為一個在某個領域有突出成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澤清無比渴望這些,就像他主動談到自己來營地的原因,他知道自己會被采訪,而這樣會讓他感到有存在感。他想通過被人關注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再以此來為自己的暴力行為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平時,父母都各自專注自己的工作,在澤清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很少,當他有需求時,媽媽也是無視的。  父母的借口永遠比他的不滿多,再敢多說兩句,便是雙方以暴力告終。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愛被暴力變了形,變成了一種深深的傷害。既然你一直在傷害我,那我便也不再留情,我要還手,我要自保!
有效溝通,是一切關系的紐帶 少年們的故事被寫在了《鏡子》里——這部央視花了10年時間沉淀、打磨、制作的家庭教育紀錄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千百年來,同樣的悲劇一次次地上演,不論是在帝王之家還是平民百姓之家。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矛盾都來自于無效的溝通,誤解越深,矛盾也就越大,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曾在動畫中展示了三種類型媽媽:我們總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所以要珍惜每一次孩子跟你分享的事情,并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因為在你心里,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或許我們都曾在無意間進入過這三類媽媽的角色當中。而我們的孩子也終將用自身的成長來回答這一點,就像《鏡子》里那些孩子所說:“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將他們從夢中喚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