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網絡暴力?
網絡的普及,使網絡暴力波及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大,影響的人群越來越廣。 01 一時的言語泄憤 會讓他人千瘡百孔 《那年花開月正圓》熱播的時候,俞灝明飾演的反派杜明禮讓人恨得牙癢癢。許多網友入戲太深,分不開現實跟作品,痛罵俞灝明。 2017年9月19日,忍無可忍的俞灝明發布微博稱: “我愿意接受所有聲音,但是我看不慣這些丑陋的心!有種站出來繼續噴!我只會更好的打你們臉!” 彈幕中充斥著人身攻擊,說他是「丑鬼」 罵他舌頭是不是也被燒壞了。 私信中的內容更是狠毒直接: “當年為什么沒有直接死掉??” “退出娛樂圈吧!” 分不清現實與虛假人物也就罷了,還要拿俞灝明燒傷的不幸來侮辱他,這樣的行為不僅過分而且惡毒。 將影視劇中的憤怒裹夾在現實中,這并不是第一次。
戲是戲,生活是生活,我們要理智地看待身邊的一切,別逞口舌之快,不要因一時的憤恨情緒而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02 盲目跟風的diss 可能會毀掉一個人 謠言真的會毀掉一個人嗎? 會的。 我們看到過很多忠臣冤死的例子,明明什么都沒有做錯,可沒有人一個人愿意相信他。 “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當一個人陷入“全民誤解”的尷尬境地,解釋只會顯得徒勞。即使他曾是萬眾矚目的大英雄,也會在流言謾罵中沒落。 比如,至今仍深陷質疑的運動員劉翔。
“飛人”劉翔曾是整個亞洲的驕傲,可最終在網友的暴力口水中隕落。沒有人關心跟腱受傷對一個田徑運動員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沒有人在意劉翔的速度對亞洲人來講是多么得來之不易……他們只知道,劉翔輸了,而劉翔本不該輸。 他做什么都是錯的,他什么都不做也是錯的。因為先入為主的偏見,他的一切都成了錯誤。
像潘粵明這樣被全網黑以致毀掉事業的案例在娛樂圈并非少數,印小天、凌瀟肅……很多人都曾因網友一廂情愿的真相而被黑得體無完膚,身心俱傷,事業一落千丈。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甚至跟真相完全相反。 電視劇《老男孩》中,劉燁飾演的機長吳爭將一位胡亂鬧事的大V乘客趕下飛機,該乘客錄制了吳爭聲辭嚴厲轟其下飛機的片段視頻,并上傳至網絡,引起無數網友對機長吳爭的聲討,導致吳爭被罰停飛三個月并每天寫反思報告。
看到不公正的待遇我們會憤慨,想要替受害者出氣,讓壞人收到應有懲罰。正義感與同理心,都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但在每一次發聲前,我們都應理智思考一番,不要妄下論斷,畢竟眼見不一定為真。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的原因是因為大家都在這么做,可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是對的嗎?不盡然。因此,我們不該隨大眾去評判一個人、一件事,我們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注意事件的真實性與可靠度。
03 你的冷言冷語 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1月3日,14歲的澳大利亞童星艾米·埃弗里特( Amy Everett )因不堪「網絡暴力」在家自殺。 艾米漂亮陽光,鏡頭感極佳。6歲的她開始接拍廣告,因代言帽子品牌被人熟知,在網絡世界掀起不少關注。 可不知何因,艾米開始在網上收到陌生人的謾罵。
小小年紀的艾米,不知道別人為什么罵她,不明白為何會有人如此狠毒,但她在學著忍受。 從6歲到14歲,八年時間,攻擊謾罵從未停止,甚至一度牽連到艾米的朋友、家人。就連分享跟家人的合影,也會有人苛責她不如小時候好看,甚至說著不應當出現在未成年人眼前的粗俗話語。 在鋪天蓋地的謾罵聲中煎熬八年的艾米,趁著家人不在身邊,于2018年1 月 3 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曾多次哭著詢問父母為什么會被這么多人肆意謾罵,她到底做錯了什么? 她究竟做錯了什么? 她什么都沒有做錯啊,可網友就是不愿放過她,這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網絡暴力」活生生地剝奪。
其實,Melania跟普通女孩沒有差別啊,她愛美,喜歡旅游,還是四條小狗的“媽媽”…… 可因為她是獵人,大家看不到她的善良。
很多時候,我們在網上發泄不滿,維護自以為的正義,但我誰知道這些言論會不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不覺中,我們都可能成為「劊子手」 04 刀沒扎在自己身上 永遠不知道多疼! 網上有一則關于網絡暴力的實驗視頻。 節目組請來二十個路人,讓他們戴上面具模擬網絡暴力者對嘉賓進行第一印象評論。被評價嘉賓有三位,外觀個性鮮明,一個渾身紋身,一個衣著性感,一個身穿cos服。 實驗開始前,節目組采訪三位嘉賓,他們表示做好了心理預期,評論應該會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實驗開始,三位嘉賓依次單獨出場并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同時二十位「網絡暴力者」展開第一印象評論。第一位男士說,自己平時話不多,不會拐彎抹角,性子比較直。 「網絡暴力者」說他兇神惡煞的,很可怕,猜測他沒什么文化水平。 第二位嘉賓說,她28歲,單身,平時白天休息,晚上工作。 「網絡暴力者」說她是混夜場的,追求金錢,質疑她有干爹,甚至問一晚上多少錢。 第三位嘉賓介紹說,平時喜歡動漫,同時也喜歡cos各種動漫角色。 「網絡暴力者」對她的實時評價則是:貴圈很亂、和攝影師睡過、裝純…… 第一印象評論后,他們開始介紹自己的真實工作。 有愛心的紋身師▼ 因為沒有多少朋友,喜歡穿衣打扮的夜間看護▼ 小學老師▼ 最后,三位嘉賓轉身觀看評論。 第一位嘉賓▼ 剛看到評論,他先是一驚,而后嚴肅的表情中帶著思考▼ 第二位嘉賓▼ 她強忍著淚水,緊咬嘴唇▼ 第三位▼ 看到評價,她滿臉委屈。▼ 而后情緒失控,提前離場▼ 實驗一開始,三位嘉賓都以為自己能承受得住,可當那些肆意謾罵赤裸裸地呈現在自己面前之時,才發現真的接受無能。 那些謾罵誹謗就像刀子,一把一把地扎在心上。 本來以為沒什么,切身體會后才明白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消化。 這是一場當事人提前知道的實驗, 他們都做好了心理建設, 可仍然無法接受。 我們的生活中, 有太多網絡暴力毫無征兆地說來就來, 「丑鬼」 「去死」 「你活著能干什么」 …… 當這樣的肆意謾罵, 如潮水般涌向我們, 當不堪的言語變成洪水猛獸, 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又會作何選擇? 或許, 只有刀子扎在自己身上才會感到真正的痛楚。 有一個朋友,他是體育特長生,大家都以為他會以很好的體育成績考上很好的大學。可考試的時候,他失利了,因為訓練期間他受過太多次傷,以至于后來,他徹底放棄了體育,因為身體條件不允許他繼續進行劇烈運動。 她姐曾經在跑1500米的時候崴了腳,賽后腫了兩天,之后便習慣性崴腳。 身邊的田徑愛好者,沒有一個人詆毀過劉翔。 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深有體會。 跟腱沒有受過傷的人,很難理解劉翔的傷痛,而對一個專業的運動員來講,這樣的傷痛肯定不止一處;沒有進行過體育訓練的人,也很難理解賽場失利時運動員的無奈與心酸,曾經多少次辛勤付出的汗水是為了在比賽那一刻能夠取得成績;沒有被激烈語言詆毀的人,也很難明白當事人是如何承受那些惡意侮辱、誹謗,甚至死亡威脅…… 或許是因為在這個網絡發展、言論較自由的大環境下,身邊有太多人作為施方進行著「網絡暴力」,或者作為受方被他人「網絡暴力」…… 于是,我們變得麻木,認為網絡暴力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本無惡意,不就是隨口吐槽了幾句她的長相和穿衣風格,調侃了他的為人處事……我們自以為自己客觀、理智,實則不然。 但就像《烏合之眾》中所說: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可能隱藏著自己壓根不了解的動機。
生而為人,我們都該抱有同理心。如果我們是幸運的那一個,如果我們沒有遭遇過網絡暴力,那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謹慎發言,不去做那個施加暴力的人?如果我們不幸被暴力過,那么推己及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守護同樣的不幸者? “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擔他人的惡意, 每個生命都不容易” “與惡龍搏斗時, 要小心變成惡龍; 當你凝視深淵時, 深淵也在凝視你。”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