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譽為“交響樂之王”的貝多芬,仿佛是為苦難而誕生的:從小被酗酒的父親打罵,強迫進行高強度鋼琴訓練;長大后又因為音樂理念不同,與恩師海頓分道揚鑣;30歲開始耳聾,迫不得已咬著木桿,將另一端插進鋼琴里“聽”音樂;之后又相繼患上可怕的關節炎和黃熱病……但貝多芬從未被擊倒,而是像他戰斗的誓詞“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那樣,走出了命運的重重深淵!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后世尊稱為“樂圣”、“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后20余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共計0條
世無雙
言情
12345在讀
寫點評